《輔助暨整合療法》線上讀書會


和大家分享我參與合寫的新書《輔助暨整合療法》,由華杏出版社於今年二月發行。這本書除了收錄我所撰寫的舞蹈治療篇章之外,也包含了其他諸如藝術治療、音樂治療、戲劇治療、芳香療法等表達性及非藥物療法。因為市面上鮮少有這類書籍,所以特別在此向大家介紹。

Q1: 請問是在什麼樣的機緣參與本書的撰寫?
A1: 在療癒的領域中,這確實是我第一本合寫的書,但其實這並不是我的第一本合著書籍。我在許多年前因工作的關係,也曾與同仁合寫及製作幼兒美語教材,包括讀本、練習本及教師手冊等,歷年來也有兩三本與其他譯者共同翻譯的譯作出版。在開始介紹這本書之前,先簡短和大家聊聊參與本書撰寫的機緣及歷程。
在前年還是大前年,我收到一則由華杏出版社編輯傳來的訊息,想約我碰面商討一本集各類非藥物療法之大成的書籍,並邀我負責撰寫舞蹈治療的篇章。我個人感到很榮幸,也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因此欣然赴約。見面之後,編輯提到因為出版社的主軸為大專院校教科書,讓他們有許多機會跑學校和教師們交流,其中不乏醫護相關科系的教師。在雙方的互動中,很多老師表示醫護方面的教學早已不局限於所謂的醫療或藥物,但市面上還找不到整合各類表達性、非藥物和/或輔助性療法的書籍,因此反映是否可規畫這方面的教科書,讓他們在向學生介紹這些療癒方式時,有更紮實的基本知識及明確的方向。出版社就因此採納老師們的建議,規畫了這本書並邀集相關專業人士撰稿。
再者,如書中所言,健康的定義歷經超過半個世紀的演化,從生理、心理、社會人際,到靈性,以致於整個大環境,既注重個人內在整體的平衡,也重視個體和外在整個大環境之間的和諧關係。因此當我們提及整體的健康,指的便是「生命共同體的完整健康」。各位都是關心健康管理和注重身心健康、來參與本次讀書會,所以一定已經有了一個清楚的概念,那就是所謂的健康並非是只靠醫療和藥物,而是由生活起居、飲食、情緒調適、人際互動及環境等多重因素所建構起來的,就像蔡博士一直以來所提倡的,身心靈健康是「全面」、「多元」,而且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身為舞蹈治療師,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與社會大眾分享舞蹈治療的基礎概念及實務運作,因此今天會以這本書的精華部份與大家分享。

Q2. 請介紹本書的內容及特色。
A2. 《輔助暨整合療法》以各項療法的內涵闡述搭配實證的概念,說明每一種療法如何影響身體機轉以達到治療目標,並且介紹該療法於國內的發展、實作的注意事項及可能的副作用等,輔以實際治療範例解說,讓讀者對各項療法有基本、正確的認識,可說是輔助與整合療法的入門書籍。本書分為〈綜論〉、〈輔助療法介紹〉兩篇,並將輔助療法再細分為綠色照護、美術媒材活動應用、身心靈整合三大主題,共十二種療法:
(1)   綠色照護:動物輔助治療、園藝治療
(2)   美術媒材活動應用:藝術治療、「應用戲劇」輔助療法:一人一故事劇場、遊戲治療、音樂治療、懷舊治療
(3)   身心靈整合:芳香療法、正念減壓療法、舞蹈治療、太極、推拿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包括舞蹈治療在內的幾個篇章中,有「非專業人員操作建議」的部分,除了鼓勵讀者/學生嘗試將所學運用到自身的工作或家庭中,也提醒了重要的注意事項,這也是其他同類型書籍中比較缺乏的內容。此外,本書在最後提供了各章所引用的參考文獻,若讀者們需要進一步深究各相關主題及各項療法,這會是很好的資源。

Q3. 我想很多人都聽過「輔助療法」這個名詞。到底什麼是輔助療法?可以向大家說明嗎?
A3. 好的。本書第一篇〈綜論〉中所討論的輔助與整合療法,是基於世界衛生組織(WHO)2000年所推動的「Health for All」宗旨:健康促進是朝向進步和發展的豐富過程,涵蓋一連串優質選擇的組合過程,包括了醫病關係,而個人所歸屬的家庭、學校、職場、社區、公共設施及環境都必須有益健康,這樣才是有效的健康促進和整合醫療的全貌。在健康議題長久發展的過程中,除了生理健康之外,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這是一種「安於當下」(a state of well-being)的狀態,因此也把身心健康提升到了靈性層面。
如同〈綜論〉中提到,輔助與整合療法(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簡稱CAM)於本世紀已蔚為全球趨勢,在許多已開發國家的醫療保險體系中,也逐漸將傳統西醫以外的療癒方式,諸如自然醫學、順勢醫學、中醫與整脊療法等納入其中,例如法國的醫院就有自然療法的部門,而各位或許曾經看過一段網路影片,那就是西班牙一間醫院的病房中正在進行靈氣療法的過程,這種種皆使得輔助與整合療法逐漸成為全球醫療照護的重要議題。
各式各樣的輔助療法多半歷史悠久,源於人類古老的醫療/療癒的文化遺產,講求的是醫病之間的「適配性」(合作關係)、針對個人需求提供處方(客製化),而西醫之外的任何療癒方式,都可能被病患採納為輔助療法。因此,輔助與整合療法的整體精神及技術,和目前主流西方醫學或藥物治療的思維與手法是大不相同的。
輔助與整合療法最廣為採用的定義,是來自於1998年成立的美國國家輔助與替代醫學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NCCAM),其將輔助暨整合療法定義為「非西方正統醫學下的醫療方法」,包含理論系統、施行方式和所採用的媒介,大約可分為下列範疇:
(1)   另類醫學(alternative medicine system)
(2)   身心療法(mind-body intervention)
(3)   生物療法(biologically-based therapies)
(4)   操作及身體療法(manipulative and body-based methods)
(5)   能量療法(energy therapies):生物場療法(bio-field therapies)、生物電磁場療法(bio-electro-magnetic-based therapies)
本書所介紹的輔助療法為當今國內各機構與坊間廣泛採用的療癒方式。

Q4. 輔助暨整合療法的概念為何?
A4. 本書中歸納了六個輔助暨整合療法的主要概念如下:
(1)   關注人類身心靈的整體健康
現在有很多人都認知到生活品質重於生命長短,也因此有人早早就簽好「放棄急救同意書」,以避免日後承受無謂、無效的醫療措施。再者,有些輔助療法例如芳療和按摩,很受到大眾歡迎,這是因為它們為人們帶來幸福感和愉悅感,讓參與者在過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在「享受」和「被照顧/關愛」。就像我有些朋友在玩精油,當他們聞到精油的芳香時,整個人的心情都會變好,因為這並不是只聞到氣味(生理),而是氣味所帶來的感受、聯想和所創造出的(內在、外在)氛圍(心理),讓他們在當下就神清氣爽。而我個人是有用少量朋友調配的精油在調理身體。
(2)   醫病關係有別於西醫的權威與疏離
輔助療法關注的是醫病雙方平等合作的互惠關係,也就是說接受療癒者擁有自主權去選擇其所需要的療癒方式,並且得以和療癒施行者討論,共同研擬出療癒的內容及方向,而非單向的由高高在上的醫師給予治療方針。像我從事的舞蹈治療,或者是其他的表達藝術治療,無論是個人或團體,我們都很關注參與者在過程中的「感受」及雙方的互動品質,而我在課程或團體中也不時融合其他的表達媒介,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有人以肢體表達會很自在,其他人可能採用別的媒介會感覺更切合自身,所以我們會儘可能提供多元媒材讓參與者有所嘗試與選擇,若有必要也會依照他們的回饋與需求去微調團體內容。
(3)   關注的核心不是病徵,而是自性本質
輔助療法的治療師也許會由病徵入手,但這麼做是為了協助當事人回歸「自性自癒」之道,而非僅僅依賴醫療藥物等外在媒介來治病。這令我聯想到我們的健康管理,我們不會只把焦點放在當事人的主訴,比方說是頭痛,而是由其性別、年齡、飲食、運動、生活習慣、工作狀況、情緒狀態等面向去探究頭痛的原因,以此為基準提出符合這個人的飲食作息運動等建議,從根基去消除當事人的身體不適及促進身心健康,並非只給一個所謂的治頭痛良方而不去深思導致頭痛的根源。我個人覺得輔助療法和健康管理有異曲同工之妙,提供給大家參考。
(4)   改變人的生活品質
WHO將生活品質定義為「個人在所生活的文化價值體系中,對於個人在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獨立程度、社會關係、個人信念以及環境六大方面的內在感受」。此論點強調了個人在其所在的環境中「主觀感受」(以人為本)的重要性。所以輔助療法不僅只關注個人的壽命,更重視的是生命的品質。
(5)   賦予個人在醫療過程中的參與感與自主性
相較於主流醫學,輔助療法提供個人較多溫暖的感受,也更富人情味。雙方互為主體,當事人的心理定位比較不像病患,而比較像是「客人」。這所謂的「病患客戶」(patient as client)可要求治療師依照他們本身的需求來提供服務,享受溫馨、舒適、有人味的照顧品質。
(6)   富人味與趣味性
醫療「有人味」和活得「有趣味」,是使人恢復健康及提高生活品質的要素。醫病互動、身心靈整合正是這樣一個強調整體性療癒的過程,而這正好和舞蹈治療一樣是藉由「自我與自我、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環境」關係的連動及和諧共存而達成的。

Q5. 可否談談輔助暨整合療法目前的發展概況?
A5. 在世界各國強調與尊重多元種族文化與價值觀的潮流、科技資訊傳播的發達、行銷手法日新月異及群眾遷居現象普及的今日,許多有別於主流的新興療法正迅速地在各國興起與發展,加上人口高齡化與文明病的興起,人們的自我照護意識也越來越高漲,許多研究皆顯示輔助暨整合療法已成為當今人類健康維護的重大趨勢。再者,隨著人類的平均壽命延長、慢性病與退化性疼痛的增加,使得輔助療法逐漸成為現代人醫療及健康促進的重要選項,除了治療疾病與減輕疼痛之外,許多人往往也希望選擇一個符合本身信念/信仰及人生觀、能夠同時提升生活品質並維持心靈平安的療癒方式,而整合醫學和多元輔助療法正好可滿足此需求。
在部分歐美國家,輔助與整合療法若可申請保險給付,發展會更加迅速。
國內輔助療法的發展現況如下:
(1)   涉及物質攝入與吸收之療法
中藥、草藥、有機/生機飲食、健康食品、芳香療法、食療、大腸水療、斷食療法、敷泥、埋沙等皆是,另外如常見於各種癌症的輔療、紓壓、減重、改善體質的個別或團體輔療也都是。
(2)   涉及外力介入與身體照顧之療法
包含按摩(腳底按摩、經絡按摩、耳穴按摩)、推拿(脊椎、整脊、傳統整復)、針灸、刮痧、拔罐、刀療、磁療、泡湯等,常運用在疼痛緩解、毒素釋放、經絡血氣調整與體質改善等個別輔療。
(3)   涉及個人身心靈整合性活動之療法
包括內觀、靜坐、瑜珈、太極、動態靜心、曼陀羅繪畫靜心、頌缽、OM奧秘之音、歡笑瑜珈、採氣、正念紓壓、靈性按摩、自然氣功、身體對話、光之冥想、觀七輪、持咒、誦經、禱告、牌卡、森林浴、神聖舞蹈、自然氣功等等皆是,廣泛運用在個別與團體的身心靈療癒。
(4)   涉及超自然神秘力量的接引與轉化之療法
跨界溝通、隔空化瘀、命理、風水、收驚、通靈、前世今生催眠等皆是,在廟會靈媒、宗教團體與神祕信仰的個別及團體輔療都會看到。
書中提及2003年的一個研究,丁志音以電話訪問的方式對20-70歲的民眾進行訪談,發現最廣為使用的輔療是物質攝入及吸收(64.2%),其次是外力介入與身體照顧(50.6%)。在2009年,林寬佳等人持續追蹤後發現,使用過一種以上輔助療法一年的使用率為85.65%,其中將近47.9%的受訪民眾在過去一年之中至少使用過三種的輔助與整合療法。與過往的數據相較,有五成五的民眾採用身心靈調和及體能活動的方式,而物質攝入及吸收、操作性質/物理性療法和超自然調控等方式的使用率並沒有明顯的成長趨勢。
各項輔助療法的助人專業,許多皆已建立了獨立的知識系統與技術,在先進國家也都有專業證照保障,但在本土諸如各項表達性藝術治療——音樂治療、藝術治療、舞蹈治療、戲劇治療、沙遊治療,以及園藝治療、動物輔助治療等,儘管已有各自的專業學協會與認證系統,但由於台灣的國家認證制度尚未涵蓋這些療法,因此在發展上所面臨的挑戰也更高。許多從業人員是本身就已經有國家證照(如醫療、護理、復健、心理、社工等),再去涉獵輔助療法並將之融入既有的實務工作中。

Q6. 與輔助療法相關的倫理與法律議題為何?
A6. 本書指出醫病雙方提及輔助與整合療法時,所關注的並不只是所謂的醫學因素,雙方價值觀的差異、病患對疾病的認知與解釋、其所處社會的文化與宗教信仰價值、醫病互動及溝通模式等都會影響到倫理上的考量,並建議以下列「生命倫理四原則」作為輔助療法的倫理參照:
(1)        尊重自主原則:當事人有權參與自身的輔療過程,並有權拒絕不想接受的輔療方式。
(2)                    不傷害原則:輔療者最基本的義務,就是提供無傷害的輔療服務。
(3)                    為善原則:輔療者要積極為善(do good),以當事人的最大福祉為考量。
(4)                    正義原則:公平分配社會中所有的利益與負擔,而非以營利為目的。
再談到法律議題。輔助療法所面臨的法律議題和醫療糾紛都比主流醫療來得少,這是因為多數的輔助療法較不具侵略性,加上社會大眾對輔助療法的不適當執業或是醫療過失,皆尚未有清楚的界定與認識,也還沒有成熟的法律或訴訟模式可依循。此外,輔助療法的施行者相較於常規醫療者,往往更懂得也更能貼近當事人的心理,同時也比較有意願及能力順著當事人的需要建立雙方良好的互動及合作關係,因此就大幅降低發生訴訟的機率。然而,隨著社會大眾自主意識的提高及健康醫療資訊的普及,伴隨著輔助與整合療法使用率的提升,相關的糾紛與訴訟亦隨之增加,因此倫理與法律的規範勢必需要更加明確,與專業同步成長。
台灣目前尚未定義輔助與替代療法的相關法律,但若以國際間對於輔助與替代療法的觀點來看,中醫確實為輔助與整合療法之一環,因此中醫師可算是國內官方認證的輔助與整合療法專業人員。(此為本書觀點,提供大家參考)

Q7. 接下來請和大家談談本書第二篇〈輔助療法介紹〉,是透過怎麼樣的架構來讓讀者們認識各項療法?
A7. 如同前面所提到,本篇將輔助療法分為綠色照護、美術媒材活動應用、身心靈整合三大主題,共十二種療法(十二章),而每章的內容為:
(1)   該療法的定義及發展
(2)   該療法的相關理論及研究或機轉
(3)   該療法的計畫執行
(4)   該療法的(專業培訓及)未來展望
(5)   該療法的實際治療範例
每章的開端都有四到五項的學習目標,接著是一到兩段的前言引導讀者們進入專業文本。以我所撰述的〈舞蹈治療〉而言,我設定的學習目標為:
(1) 認識舞蹈治療及其內涵
(2) 介紹舞蹈治療實務之要點、注意事項及範例
(3) 理解舞蹈治療與一般舞蹈課程之差異
(4) 促進讀者對於舞蹈治療進一步探索、學習之意願
        在接下來的「前言」部分,我則以「手舞足蹈」為始,引用古籍《詩經》中的語句及英文字dance的原意,來彰顯舞蹈治療中的舞蹈並非表演性質的呈現,而是內在思想感受情緒的抒發與表達。
最後,書中每章的結尾都有四到五題的問答題,幫助讀者自主整理與複習內容,以更好地將知識內化。

Q8. 我想許多朋友們會對書中各項療法的實例感到好奇,可否聊聊這部分?
A8. 好的。書中提供了許多很好的範例,讓讀者可以細觀各項療法各階段進行的歷程以及功效。相較於僅提供理論闡述,實務經驗的分享更具體明確。
像是藝術治療的部分,該篇章作者分享了以藝術治療幫助家中有特殊狀況的兒童抒發情緒、規律上課;遊戲治療和音樂治療則幫助學齡兒童打開心門,建立與發展和同學們及其他重要成人的人際關係;懷舊治療幫助失智的銀髮族安撫情緒,並重溫往昔歡樂的時光,使得當事人在家中的情緒狀態漸趨平靜與開朗;正念減壓療法協助遭遇高創傷壓力的人們迅速放鬆、開啟身體專注與覺察的能量進而穩定下來。讀者們也可在書中讀到太極如何幫助癌症病患手術後的身體復原,以及推拿如何協助上班族緩解身體疼痛、重新恢復頸部關節的正常運作。我本人則在自己所撰寫的舞蹈治療篇章中分享如何協助身體及表達能力受限的成人透過團體運作提升創造力、表達力、人際溝通力與自信心。

Q9. 本書既然是大專院校教科書,對於一般讀者而言會是一本好讀的書嗎?
A9. 它雖然是教科書,但當初所設定的目標讀者為尚未實際接觸各項輔助療法、或僅對這些療法略知皮毛的大學生,因此每位作者都有將知識的傳遞及可閱讀性同時列入考量,以平易近人的流暢文筆將專業知識帶到讀者的眼前,使之成為一本容易閱讀且包羅萬象的書,而且在太極和推拿的篇章中,更附帶操作手法的照片,讓讀者們一目了然也更容易學習。
有幾位和我一起學習費登奎斯身心技法的同學就買了這本書,有些人確實是基於教學的需求而購買,但他們並不完全都是大學講師,也有人純粹是為了豐富自身的知識而閱讀本書,因此它對一般讀者來說會是一本很好讀的書。

Q10. 參與本書的撰寫對您而言有何心得與收穫?

A10. 出版社編輯在一開始就很明確地提供了每篇文章的架構及必須提及的要點,作者們就依照這樣的架構去鋪陳文章內容,必要時進行微幅調整和/或補充,這樣的方式對我來說很清楚也很有效率。關於個人在書籍出版前後所得的收穫:我雖曾參與藝術治療和音樂治療的講座與體驗課程,但看了本書的相關篇章之後,對這兩項專業才有了更深入及完整的認識,即便我早已將音樂、戲劇與繪畫元素融入我的舞蹈治療工作中,這本書幫助也刺激我進一步思考更多結合各種(表達藝術)媒介與取向的可能性。另外,我雖然天天用精油,卻也因為閱讀書中的芳香療法篇章,才對於各類精油的特性、哪些精油適合哪些對象及狀況更加了解,現在用起來就更有切身之感。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