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動作的靈性追尋


真實動作的靈性追尋:通往 神和內在自我之路
Authentic Movement: Pathway to God and The Inner Self

by 姜愛玲 Irene Chiang
恩主公醫院精神科日照、伯特利身心診所

【摘要】本論文的主要目的為評估「真實動作」做為有效的內在探尋與靈性成長方式。「真實動作」是結合榮格心理學和現代舞「自我表達」本質的深度自我探索取向,聚焦於以情感為導向的動作表達及其可觸及內在深層潛意識的深度,在歐美廣泛運用在深度自我探索與心靈成長。透過真實動作,參與者得以一窺內在自我的狀態與其本身對於靈性的領會,同時疏通種種被壓抑的情緒感受。以真實動作取向結合身心靈療癒成長的模式在國內尚屬罕見,本文即以台灣神學研究院輔導中心(馨靈之家)獲教育部107年度補助大專校院辦理輔導工作計畫之「【身心整合工作坊】新興輔導議題研習」、亦即延續自106學年度第一學期「身心整合工作坊」第一梯次初階課程之進階研習為初步嘗試,共規劃十一次課程,以實體課程運作結合量化與質性資料:前者以台灣編制的平安量表(施以諾、王怡婷、王巧涵、胡瑞芝,2013)和身心覺察力量表(參照曹雯芳(2007)身體覺察能力量表)於課程中施行前後測,後者則以參與成員回饋分享之心得彙整為主,探討真實動作做為通往潛意識以及與基督信仰對話的管道,如何協助團體成員透過身心靈的探索、洞察、療癒與整合促進個人成長、更堅定信仰。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valuate "Authentic Movement" as an effective way of internal exploration and spiritual growth.  "Authentic Movement" is a deep self-exploration approach combining Jungian psychology and modern dance’s "self-expression" essence.  It focuses on emotion-oriented movement expressions and its depth that touches the deep inner subconscious.  It is widely used in Europe and America for deep self-exploration and spiritual growth.  Through this, participants can gain a glimpse of the state of the inner self and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of spirituality, while at the same time dredging all kinds of suppressed emotional feelings. Combining body, mind and spirituality healing with Authentic Movement is still rare in China.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aiwan Graduate School of Theology’s "Body, Mind and Spirituality Integration Workshop" held in the second semester of 2017 academic year, with a total of eleven session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along wi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to explore how Authentic Movement, as a channel toward the subconscious and Christian faith, can promote personal growth and a firmer faith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insight and integration of body and mind.
【關鍵詞】真實動作、舞蹈/動作治療、自我表達、靈性、個人成長
Keywords: authentic movement, dance/movement therapy, self-expression, spirituality, personal growth

壹、前言
中世紀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與文藝復興(Renaissance)以降,西方世界就傾向強調以理性(reason)與智性(intellect)看待世間萬物。理性思考固然是人類非常重要的能力,但過度強調理性卻反而壓抑、忽視人的其他面向,而其中情緒與身體感知是特別受壓制的。以基督教而言,如同西方文化尊崇理性潮流般,宗教改革運動(Reformation)也造就了對於理性的重視,卻忽略人類感知的非理性層面。此外,以追求智性來關注外在世界,足以弱化人們對其本身內在的反思,故長久以來人們也常低估其內心世界的重要性,並傾向強調以理性和智性來尋求人生價值,但這些關乎人生意義的價值通常都是在人們內心的最深處才得以發現(Han, 2016)。
默想(meditation)是眾多觀照個人內心世界的實踐方法之一,它搭起一座通往深層內在空間的橋樑,讓人們得以探尋諸如喜樂、寧靜與神性(divinity)等珍貴的價值,但即便默想為通往內在世界的關鍵途徑,它卻經常是靜態而非動態,故大多數的默想方式依然難以顯露人的身體所能帶來的洞察與啟示(Han, 2016)。本文將以文獻記載探討真實動作如何能成為釋放內在壓抑及通往神性的管道:首先審視榮格「潛意識」(unconscious)概念與學者專家對於內在真實自我的研究之關聯,再以質性與量化資料呈現及探討可以如何透過真實動作發展與維繫內在的真實,以及進一步應用在身心靈整合中,以提升個人的洞察力與身心靈整合,進而促進個人成長及更穩固堅定的信仰。

貳、身體、心理與靈性
以筆者自身經驗觀之,結合榮格心理學和現代舞即興表達特質的「真實動作」(Authentic Movement)是最不具指導性且最低介入的舞蹈治療取向,透過此深度探索釐清及認納自我內在的狀態及議題,參與者必須具備清醒的意識及一定程度的自發性,因此適合無特殊身心狀況的一般人。由於亞洲民族通常不習於高度自發性的肢體表達,故筆者首先以兩堂課的時間帶領「動中覺察」(Awareness Through Movement®; ATM),提升團體成員對於自我身心察覺的敏銳度,再導入真實動作探討個人、人際與信仰議題。
    一、動中覺察
     費登奎斯方法(The Feldenkrais Method®)中的團體課程,也可一對一進行。參與者在帶領者的口語引導之下進行一系列細膩的動作探索,在過程中深刻體察自身內、外在的各種狀態及慣性模式,覺察身體、心理、感知、情緒、自我形象、生命態度等面向,以喚醒覺知的敏銳度。這是在動作模式上進行最根本的改變,讓思考與情感失去其在舊有習慣模式中的支點,人們既有的慣性思考與行為模式就較易改變(Feldenkrais, 2017),進而提升自我與他人及外在環境的互動,改善身心整體功能與安適度。費登奎斯方法屬於身心學之範疇,以精微的身體動作探索骨骼、肌肉、行動、思考與情緒之間的關聯,其核心概念為大腦的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新的學習經驗可活化神經可塑性,形成新的神經網絡連結,能夠使大腦發揮尚未展現的潛能,增進身心及思考上新的可能性(天下雜誌,2015)。
二、真實動作
       又稱深層動作(Movement in Depth),是由瑪麗.懷特豪斯(Whitehouse, M. S.1911-1979)以榮格心理學為基礎所發展出來的舞蹈治療學派,重視自發性與未經學習的動作,引導參與者以本身自然的動作與適合心靈的狀態「真實地」動,做為個體整合之路徑,進而透過積極想像的誘發,深入關注人的「潛意識」及「象徵」(李宗芹,2013)。懷特豪斯原為專業現代舞者,因對於榮格(Jung, C. G., 1875-1961)心理學理論產生興趣而遠赴瑞士蘇黎世榮格學院(C. G. Jung Institute)深造,返美後即轉而以舞蹈做為心靈探索的媒介,是第一位結合本身對於舞蹈、動作的深入理解與深層心理學(Depth Psychology)的舞蹈治療先驅。她曾表示:「我不教舞,而是指引人們」(“I didn’t teach dance; I taught people.”),而她正是如此幫助人們深度覺察自我及內在(姜愛玲,2012)。
        真實動作以「向內觀看」的注意力進行自我探索,讓潛意識透過肢體動作找到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過程中,治療師扮演「觀者」(witness)的角色,見證著「動者」(mover)、也就是參與者將藏於內心深處的各種感受外化(姜愛玲,2012),構成真實動作的最基本架構。動者在過程中必須閉眼進行,在一定的時間內進入空間、吐納、動作和情感釋放,而觀者所見證到動者重複出現的動作群組,通常顯示潛意識的欲念或渴望,尤其是未經滿足的渴求,並與觀者本身的個人經驗進行比對或連結。等動作過程告一段落,動者走出舞動空間,坐下來和觀者對話,探討動作群組及其背後的意涵,觀者這時可視情況提供不批判的個人回饋,然後就結束該次療程(愛德樂,2013)。
            懷特豪斯所言「持續舞動」(moving)和「因動而心有所感」(being moved)這兩者的並置即為真實動作的核心(Whitehouse, 1958, p. 43)。
    三、榮格心理學的運用                                                                                                            
懷特豪斯將榮格的下列論點廣泛運用於真實動作中(李宗芹,2001;姜愛玲,2012):
      (一)生命個體的意識與潛意識(Consciousness / Unconsciousness);
      (二)夢的運用(Use of Dreams夢境的每個部分都是自我的象徵;
      (三)本我(Self每個人活生生的完整內在,將透過自我探索的歷程顯現;
      (四)積極的想像(Active Imagination探究未知(unknown)的一種方式,藉以對內在與外在的生命事件擁有具象徵性的了悟。榮格認為自我探索的旅程可透過積極想像、也就是學習認識 神(或諸神)的途徑來達成(Hannah, 1981),懷特豪斯則在一次訪談中提到,肢體動作是知覺及感覺之「積極想像」。在榮格心理學中,積極想像是主要的心理分析技巧,懷特豪斯及其後繼將此廣泛運用於舞蹈治療,協助案主將內心深處所隱藏的潛意識透過身體動作帶入意識層面、並容許動作的自然發展,即以動態的方式進行積極想像(姜愛玲,2012);
      (五)自我實現(Individuation自我覺知與實現自我內在潛能的過程;
      (六)內省(Introversion內在省思,為自我實現之路;
      (七)移情(Transference自我對他人/事/物的心理投射。 
   三、靈性觀點
          美國教育家帕瑪(Palmer, 1998)在其著作《教導的勇氣》(The Courage to Teach)強調自我認識(self-knowledge)是真實(authenticity)的核心,他提出內在的自我必須經過三條成長路徑:智性面(intellectual)、情緒面(emotional)與靈性面(spiritual)。榮格則認為宗教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態度,並可根據宗教的拉丁文字源religio最初的用法來理解。Religio原意是仔細考量及觀察某些被視為「力量」的動態因素,包括神明、法則、理想、觀念等,只要被人們認為在其世界中是強大、危險或有益到足以去仔細考量,或偉大、美麗或有意義到足以去虔誠崇拜與愛戴皆然(Jung, 1960; Franz, 2011)。
    我們平常步行不外乎就是由一處移動到另一處,是一種帶有目的性的身體運作,在絕大多數的狀況下並未察覺「走路」這件事,但人的心智卻可將走路的意義轉化為「以身體來默想」。走路不僅是單純的移動,更涵納了各種神學意涵。當我們在空間中行走,可將自己的呼吸與新鮮空氣結合,以雙腳觸碰大地、以雙眼觀察大自然,也就是 神的創造,也可在行走中認納自身本體存於世的意義,進而發現自己,重新連結自身的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Han, 2016)。
    一行禪師的下列步驟讓人們在默想過程中處理自身感受,並理解到這與心理治療極為類似(Ellsberg, 2001):
   (一)在感覺升起時,透過正念(mindfulness)來認納這些感受;
   (二)與感受合而為一;
   (三)讓感受平靜下來;
   (四)釋放感受、讓它去;
   (五)深刻地內觀。
    上述步驟與真實動作的歷程關係密切,因人們可藉由真實動作、在以身體動作自我表達的同時,與潛意識層面的情感動作親近,於即興、創造性的表達過程中觸及自身情感,與內在自我共舞,並將壓抑於內心深處的情緒感受經由身體這個「器皿」(vessel)外化以釋放身心。這兩者的相似處顯示真實動作得以成為「動態默想」(moving meditation)的一種方式。
    儘管國外已有研究探討真實動作運用於靈性取向心理治療,但尚未由神學角度針對靈性成長進行研究。懷特豪斯的主要傳人之一、美國資深舞蹈治療師愛德樂(愛德樂,2013)認為真實動作儼然成為一種操練(discipline),由於練習,一組內在秩序(內規)得以體現,開創出一種具理論基礎的形式,進而開啟學習場域;而任何靈性上的修持也確實需要有秩序及規律的操練方能持續精進。舞蹈是人類文明中最古老與直接的表達型態,在古代是宗教與靈性的一種表現方式(姜愛玲,2012/17);互動戲舞(InterPlay)的共同創辦人文頓亨利(Winton-Henry, 2009)則言舞蹈是最佳的靈性操練,可讓參與者經歷 神的臨在。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台灣神學研究院輔導中心獲教育部107年度補助大專校院辦理輔導工作計畫之「【身心整合工作坊】新興輔導議題研習」為施行方案。有鑑於現代人承受沉重的心理壓力,每天負荷大量繁複的資訊,身心斷裂情況嚴重,輔導人員對於身心整合議題確實需要更多知與能。「全人整合」原本即為輔導中心主軸,本計畫之目的如下(台灣神學研究院輔導中心,2018):
(一)            協助輔導工作者透過媒材(包含音樂、舞蹈、戲劇等表達藝術)進行身心整合,抒發壓力,促進身心平衡與成長;
(二)            透過媒材培養輔導工作者探索自我的能力,促進自我洞察與啟發;
(三)            培養輔導工作者多元之實務介入策略,將個人身心整合經驗運用於助人工作中,協助個案自我覺察與成長。
本研究以參與工作坊之學員為研究對象,採取量性與質性研究方式並行,前者以量表針對蒐集道之資料進行敘述性統計,後者則以授課教師之觀察、課程學員回饋與期末分享等方式進行。本章節之研究方法將依序以研究設計與架構、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程序、資料處理與分析等五個部分作介紹。

一、研究設計與架構
本研究目的在於「真實動作」做為有效的內在探尋與靈性成長方式(依變項)之影響效果,主要以台灣編制的平安量表(施以諾、王怡婷、王巧涵、胡瑞芝,2013),以及身心覺察力量表(參照曹雯芳(2007)身體覺察能力量表)於課程中施行前後測,在總共11次的實體課程(自變項)開始與結束這兩個時間點分別進行前後測。實體課程如下:
3-1 「身心整合工作坊」課程大綱
週次
        
1
動中覺察:身體掃描、體感的指認與探詢();分享與討論
2
動中覺察:翹翹板呼吸、體感的指認與探詢() ;分享與討論
3
真實動作簡介、真實動作之雙極性(polarity)體驗;團體真實動作體驗;分享與討論
4
暖身、真實動作與創傷療癒(): 動者與見證者的互動;動作觀察報告討論
5
暖身、真實動作與創傷療癒(): 動者、見證者與觀察者的互動;分享與討論
6
暖身、真實動作與創傷療癒(): 團體模式演練;分享與討論
7
暖身、真實動作的靈性探尋(): 「我是誰?」的探索;我的身體地圖、分享與討論
8
暖身、真實動作的靈性探尋(): 「道路」的探索;分享與討論
9
暖身、真實動作的靈性探尋(): 「恩典」的探索;分享與討論
10
暖身、真實動作的靈性探尋(): 「使命」的探索;分享與討論
11
暖身、真實動作的靈性探尋(): 自選經文舞動呈現;個人及團體歷程回顧

本研究之控制變項:
1. 研究地點:台灣神學研究院馨靈之家。
              2. 研究時間:固定於隔週的週五上午進行,每次3小時。
3. 研究者:授課教師,以保持研究的一致性與完整性。
二、研究對象
           參與之學員共10名:女性9名、男性1名,為青壯年基督徒。
三、研究工具
      1. 本研究運用兩種量性研究工具:(1)施以諾、王怡婷、王巧涵、胡瑞芝於2013年編製之平安量表(Shalom Scale)為本量表共14題,採 5 點量尺計分,其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0.8、折半信度、再測信度皆顯示良好之信效度,而效標關聯效度與憂鬱及焦慮症狀量表呈現明顯之負相關,故本量表可反映個人在社會環境之中的平安感受,並做為影響心理健康的指標之一(施以諾、王怡婷、王巧涵、胡瑞芝,2013);(2)身心覺察力量表,參照曹雯方於2007年編製之身體覺察能力量表,包含五項:身體使用、肌肉張力、身體控制、身體異常、呼吸;累積解釋變異量為58.38%,各項目的Cronbach's係數在.71.82之間,總量表的Cronbach's係數則是.89,顯示本量表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與信度(曹雯方,2007)。原量表共計21題,本研究因應工作坊性質調整為16題。
          2. 授課教師觀察課堂現象及學員表現,做為統計分析與敘述性描述(葉重新,2001)之依據。
 3. 學員的口語及書面回饋、身體圖繪製、期末個人及團體歷程回顧分享。

肆、研究結果
   一、前後測結果
    本研究前、後測所使用之平安量與身心覺察力量表,其量尺分數(程度)皆以數字1-5來評分。前測有效樣本數:兩份量表皆為10;後測有效樣本數:兩份量表皆為8。前後測結果如下: 
1.      4-1:平安量表
在這個團體中,你/妳有否這樣的感受/經驗?
前測
後測
1. 我常為該如何籌畫自己未來的日子,而感到擔憂。
2.6
3
2. 我常為某位家庭成員他(她)未來的日子將如何,而感到擔憂。
2.4
2.875
3. 我常為國家、社會未來的發展,而感到擔憂。
2.7
3.125
4. 我常為自己的能力很差,而感到無奈。
2.5
2.5
5. 我常容易陷入恐懼、焦躁、緊張不安與埋怨的狀況。
2.4
2.25
6. 我對於眾人給我的評價/批評,常會過度敏感、耿耿於懷。
2.7
2.375
7. 我很需要別人不時地給我讚美/肯定,不然我會感到失落或不悅。
2
2.375
8. 我總是有信心去面對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突發狀況。
3.6
4
9. 我在眾人的眼中,是一個樂觀、正向的人。
3.4
3.75
10.基本上,我能對於我過去所作過的事,感到心安理得。
3.2
3.625
11.我對我平日所傳遞、分享給家人、朋友們的人生價值觀與建言,感到心安理得。
3.2
4.375
12.我也許並不偉大,但我覺得我的人生活得很喜樂、很有價值。
3.5
4.125
13.我是一個願意努力向上,但對於權位、名份的得失心並不重的人。
3.5
4.375
14.我的生命中有一份使命感,並覺得去實踐它很踏實、也很有意義。
4.1
4.375
量尺項目(分數)
有非常強烈的這種感受(5);有強烈的這種感受(4)
有這種感受(3);只有一點點這種感受(2);完全沒有這種感受(1)
分析:第1-7題為負向的自我感覺,有4題分數增加、2題分數下降、1題分數不變,可能的原因為周遭人事物的改變影響自身情緒感受,亦或因對於自身情緒感受的覺察敏銳度提升、更能覺知情感的強度:第8-14題為正向的自我感覺,7題分數全部增加,顯示有獲得強化與提升。
 
    2. 4-2:身心覺察力量表    
對於自己在這方面的了解與感受
前測
後測
1. 我可以感覺到身體姿勢是否造成身體不適。
4.4
4.25
2. 我很清楚自己可否做出有力量的動作。
3.2
4.25
3. 我很清楚自己可否做出輕柔的動作。
4.2
4.25
4. 我很清楚自己可否做出快速的動作。
4.3
4.125
5. 我很清楚自己可否做出緩慢的動作。
4.3
4.25
6. 我很清楚自己偏好的動作型態,例如輕、重、快、慢等。
3.8
4
7. 我很清楚身體放鬆的感受是什麼。
3.8
4.25
8. 我很清楚身體緊繃的感受是什麼。
4
4.25
9. 我很清楚自己身體哪些部位容易緊繃。
3.9
4.25
10.我可以感覺到身體放鬆與緊繃的差異。
4.3
4.5
11.在吐納之間,我可以感覺到吐氣時肌肉的放鬆。
4.1
4.125
12.我可以察覺調整呼吸對於紓壓與穩定情緒的影響。
4
4.375
13.我很清楚如何自我調節(情緒、感受、身心安適)。
3.4
4.125
14.當身體僵硬、痠痛時,我可以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3.3
3.75
15.當心情不好時,我可以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3.9
4.125
16.當精神狀況欠佳時,我可以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3.8
3.875
17.我很清楚身心之間相互的連結與影響。
3.6
4.25
量尺項目(分數)
非常同意(5);同意(4);無意見(3);不同意(2);非常不同意(1)
分析:超過八成的題目後測分數增加(14題),顯示參與者在大多數身心面向之覺察能力獲致提升。

   二、研究者的觀察
 1. 更敏銳的身心覺察
                  學員們在過程中大多已能自在地以身體動作抒發及表達,因此無論是動中覺察或舞蹈治療,多能安於當下去動和感受,將動作、身心反應與自身性格及生命經歷進行連結,並發現人們的身體姿態與動作一定程度地顯現其性格特質與當下狀態(姜愛玲,2012),也會彼此觀察動作並與其人格特質做一對照,驗證課堂所學。
       2. 信任與交託
         由於已建立團體安全度與信賴感,故有學員在分享時很自然地說出久存於心中的議題或困擾,並都能獲得團體的回饋、鼓勵與支持,彼此互為助力、相互學習成長。
       3. 靈性的路上 主同行
                 學員們運用舞動、繪畫及文字抒發內在與及感謝 主的愛,並連結自己的生命歷程,真摯誠懇的分享非常令人打從心底感動。
       4. 身心腦與靈性的整合
                 最後一次課程中,學員們在真實動作裡逐漸更深刻與具體地領受自選經文的意涵及其對自己的意義,也更能體會身體、心理、認知與靈性之間緊密的連結,顯示其信仰與靈性成長正在「具身化」(embodiment)。
    三、研究對象的參與及回饋
       學員心得與回饋
(1)        透過身體舞動讓抽象的心理意識具象化、逐漸清晰並轉化為可言說的自我理解,進而將心理狀態朝向可解決的方向探尋。心理(議題)的解決最終是與他人、社群及大地的關係再詮釋;
(2)        在身體舞動中覺察自身在生活與人際互動的狀態,學會更愛惜自己的身體,可以生活得更自在並有節制,並對自己的身體狀態更加察覺與敏感,體會到身體(的記憶)真的會說話;
(3)        每次的動中覺察和真實動作,無形中顯露自身這些年來的癥結,也在課程中經歷修復、醫治與磨塑,讓生命更成熟、更願意服事;
(4)        在團體學習中彼此藉由舞動的互動,重新建構對人生的意義;團體成員相互打氣、鼓勵,在互動分享中獲得肯定、接納的回饋,也打開了彼此的視野,是一股很大的動力,參與其中可安心去體驗和經歷;
(5)        當下覺察自己身體的狀況;有些動作被啟發,覺察到身體與情緒有很強的連結,也更能掌握身體,同時具象化掌握情緒,覺察邏輯增強;
(6)        能將課程中的體驗學以致用,過程中也經常可經驗自己與他人、環境,以及與 神的關係,並為自己在關係中的位置做出新的選擇;
(7)        發現有時身體並非能以大腦的意志帶動,而是身體會帶動大腦的思緒;
(8)        這學期當中,恐懼、焦躁、緊張不安和埋怨的狀況好像降低了;
(9)        真實動作將我帶到一個很深處、對我而言是陌生的地方,但身體所引導出的那些情緒感受卻又很熟悉,原來這不僅是動身體,而是開啟理性、感性與悟性上的感知並相互牽動的「身心靈整合」;
(10)   在課程中的發現裡同時觀察到日常生活中與外界及自我的相處互動,經常發掘出潛在的自我,不禁讚嘆 上帝的創造真是太神奇了; 
(11)   發現自己經常是自在釋放的,體會 上帝的恩典與醫治。

伍、討論
   一、自我動機VS.依循框架
    真實動作是探索身心的冒險旅程。基本上,此高度自發的深度探究適合所謂的「神經敏感的一般人」(normal neurotics),意即高心智功能(high functioning)的人們,而真實動作亦強調個體的自發性與覺知力,故治療師本身也必須具備高度準確的覺知(姜愛玲,2012)。在真實動作中,帶領者並不引導參與者進入某種特定的意識狀態,而是在旁見證與支持參與者自發性的身體舞動與心靈探索,參與者則有意識地觀照其自發舞動的身體和過程中的身心互動狀態。
          因本工作坊學員經過上一學期初階課程的洗禮,已理解身體動作的表達並非表演,也體會到舞蹈治療中的「舞蹈」是廣義的「手舞足蹈」透過身體動作「延伸表達」內心情感,而非刻板印象中狹義的「表演」(姜愛玲,2012),但或許因亞洲民族的教養方式,即便絕大多數學員已具備高度自發性,但仍有極少數成員時而針對自發性的表達反覆思索,畢竟已習於依循他人所建構的框架去行動;這確實較為明確容易和有安全感,卻也削弱了自我動機與自發性。
   二、研究限制
       由於人數限制,可提供之樣本數量有限,且有兩位成員因個人因素或臨時請假而未出席最後幾次課程,又因參與者皆為青壯年基督徒且性別比例差異大,尚無法達到大樣本實驗結果所訴求之普遍性,故真實動作對於靈性操練及成長之助益,尚須進一步的實踐與探究。

陸、結論與展望
   一、結論
       華人大多不習於肢體表達,而真實動作卻是在動中探索已知、發現未知,非常直接、立即        且有力地體現動者內心深處的潛意識狀態;過程中所經歷的感受可能會很強烈,但有時            卻無法立即以語言去敘說這種既陌生又熟悉的情緒感受,而需要一次次地經歷、反思與            整理,讓這樣的身心經驗在意識層面中逐漸清晰。因此在進行真實動作之前確實需要一            段時間的鋪陳,讓參與者先體驗、習慣與融入自發性的肢體動作表達,再進入高度自發            的深層動作身心探索。
       根據研究結果與工作坊學員的領受及回饋,確有獲得對於自我身心更深的理解與療癒。            除了身體工作技巧的學習,身心療癒也是本工作坊的主軸之一,因學員們必須先學會整合        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感官經驗,讓感覺的自然流動與自身共存,並感受到自己的身心是完整        與安全的范德寇2017),裝備好了自己才有能力助人。真實動作做為通往潛意識以及        與基督信仰對話的管道,確實有助於透過身心靈的探索、洞察、反思與整合促進個人成長        及更堅定信仰
       在本工作坊的歷程中,學員們透過真實動作探究自身生命歷程、特定議題、情緒感受與內        在的真實,進而更深入運用在身心靈整合的過程中,不但增進了覺知、洞察力與身心整            合,個人的靈性成長更獲得提升,也更加穩固堅定信仰。

   二、展望
      「身心整合工作坊」有幸獲得主辦方與學員們的肯定與支持,在第一梯次兩期的課程結束之後,將於2018學年度上、下學期再各延續一期、總共為四期(兩個學年度),而台灣神學研究院2018學年度的新生(優先)及校外人士(基督徒優先)可報名第二梯次的初階課程,「身心整合工作坊」得以成為帶狀的固定課程。希冀本工作坊假以時日可推廣至更多基督徒院校及教會機構,成為身心靈成長的裝備課程,同時亦可進一步推動更長遠深入的場域實踐及研究。

                              
 參考文獻 
中文
天下雜誌(2015)。〈大腦的可塑性〉。見《不是青春惹的禍》。2018524日,取自http://pansci.asia/archives/81503
台灣神學研究院輔導中心(2018)。〈教育部107年度補助大專校院辦理輔導工作計畫之「【身心整合工作坊】新興輔導議題研習」實施計畫〉。台北:台灣神學研究院。
李宗芹(2001)。《傾聽身體之歌:舞蹈治療的發展與內涵》。台北:心靈工坊。
李宗芹(2013)。〈在身體中揭露最真的自己〉。見 珍娜.愛德樂(Adler, J.):《真實動作:喚醒覺性身體》(Offering from the Conscious Body: The Discipline of Authentic Movement,李宗芹、林奕秀、林玉華譯),頁8-12。台北:心靈工坊。
珍娜.愛德樂(Adler, J.2013)。《真實動作:喚醒覺性身體》(Offering from the Conscious Body: The Discipline of Authentic Movement,李宗芹、林奕秀、林玉華譯)。台北:心靈工坊。
貝塞爾范德寇van der Kolk, B.2017)。《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The Body Keeps the Score,劉思潔譯)。台北:大家出版。
姜愛玲(2012)。《心在跳舞:遇見舞蹈治療》。北京:億派國際。
姜愛玲(2017)。〈舞蹈治療〉。見 姜愛玲 等:《輔助暨整合療法》,頁261-290。台北:華杏。
施以諾、王怡婷、王巧涵、胡瑞芝(2013)。〈平安量表之編制與信效度分析前趨研究〉。《輔仁醫學期刊》,11:3197-204
曹雯方(2007)。《身體覺察能力量表編制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von Franz, M-L2011)。《榮格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易之新譯)。台北:心靈工坊。
摩謝.費登奎斯(Feldenkrais, M.2017)。《身體的智慧》(Embodied Wisdom: The Collected Papers of Moshe Feldenkrais,易之新譯)。台北:張老師文化。

外文
Casement, A. (2001). Carl Gustav Jung. London, UK: Sage Publications. 
Clarke, J. J. (1992). In search of Jung: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enquiries. London,UK:
Routledge.
     Ellsberg, R. (2001). Thich Nhat Hanh: Essential wirings. Maryknoll, Maryknoll, NY: Orbis Books.
Han, H. H. (2016). Authentic movement as a laboratory for spirituality: Opening to God and the inner self. Boston, MA: 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Theology, Master’s thesis.
Hannah, B. (1981). Encounters with the soul: Active imagination as developed by C. G. Jung. Santa Monica, CA: Sigo Press. 
Jung, C. G. (1960). Psychology and religion, CW 11.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Jung, C. G. (1963). Erinnerungen Träume Gedanken. Zürich und Stuttgart: Rascher Verlag. 
Palmer, P. J. (1998). The courage to teach: Exploring the inner landscape of a teacher’s lif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Whitehouse, M. S. (1958). The tao of the body. In P. Pallaro (Ed.), Authentic movement: Essays by Mary Starks Whitehouse, Janet Adler, and Joan Chodorow (pp. 141-159). London, UK: Ja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Winton-Henry, C. (2009). Dance—The sacred art: The joy of movement as a spiritual practice. Woodstock, VT: Skylight Paths. 

留言

熱門文章